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五十一章 况且初入国子监 (第2/4页)
诗,题目我会给你。” 况且当时脸就有些发黑了,他最怕的就是命题作文,不是写不出,而是觉得太无聊了。 孟梵君见下马威有了作用,这才笑道:“我知道你志在于古学而不在时文,可是科举是我辈文人必经之路,有些事哪怕俗一些无聊一些也是必须要做的。陈慕沙传授你理学,不讲究这个,我这里不行,就算我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国子监的名誉地位想,若是科举无成就,这个国子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国子监本来是最高学府,培养的也是高级文人,这些人本来不必非得经过科举成名求官,而是一毕业就可以做官,现在也是可以,太学生完全可以入仕做官,只是在科举大兴的浪潮里,太学生最多当个县官,最高也只能做到府官。 明朝国初时,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可是奔赴各地做封疆大吏的,成绩最好的学生省部级的岗位虚席以待,如今世道不一样了,想当个县官都得等缺。 况且怏怏不乐地离开了,随后有人领着他去了校园里给他分配的一个小房子,独门独院的,供他休息住宿用。 这已经算是国子监里的超高待遇,初级学生住的还是集体宿舍呢,除非家里有钱的学生才能花大价钱租到这样独门独院的房子。 房子虽小,却五脏俱全,里面有卧室、书房、客厅,前后还有两个园子,前面种植了不少花卉,后面则是几棵遒劲沧桑的大树。 “这几棵大树还是国初时大学士宋濂亲手种下的。”领他来的人特地告诉他。 况且看着窗外的几棵大树,心生敬意,没想到来头如此大,居然是宋濂亲手种植的。 “其实那时候洪武爷和高太后每个月总要来国子监一两次,不仅与太学生们把酒论文,而且还亲自查看学生们的住宿饮食情况,每次来都赏赐不少灯火钱。永乐爷和仁宗宣宗来的次数也不少,只是后来的圣上就很少来了。”那人感慨万千。 况且看着此人,年岁也只是四十上下,却十分熟谙国子监历史,对国子监有着特别的感情,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敬意。 朱元璋虽然过于强势,乃至近于残暴,可是在注重教育这一点上却是出类拔萃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