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才子风云录_第七百五十五章 孟夫子先打后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五十五章 孟夫子先打后揉 (第3/4页)

达到发表的水平,却难以被人记住。

    八股文和后世命题作文其实没太大区别,都是在标准规范下、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一篇作文,考的也就是基础写作能力,并不要求写出一篇千古奇文。唐朝有一位大才子刘贲在科场中写出了一篇千古奇文,却因为内容针砭宦官和武夫,结果不仅没有中第,连前途都葬送了,一辈子只能给人做幕僚。

    同期的进士杜牧等人都为刘贲打抱不平,上书朝廷说:刘贲下第,我辈登科,宁毋厚颜乎。当时还有许多有身份的人为刘贲奔走呐喊,可惜改变不了注定的结局。

    考试就是考试,不是比文采,而是比沉稳,因此不仅明朝的八股文没有跳出框框,就是唐朝、两宋也没有特别出众的科场文,倒是汉朝有许多策论的确妙绝千古,尤其是贾谊、晁错的策论,但是西汉时皇帝以策取士跟后世的科举根本是两回事,没法相提并论。

    孟梵君一面给他讲授八股要义,一边把他文章里不符合八股规范的地方都用红笔圈起来,然后给他讲,这些地方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写才对。

    况且听着没说话,心里却是不服气,这不是削足适履吗?他不认为自己写得不好,相反孟老夫子改后平庸多了。

    “不服气是吧,我年轻时也不服气,跟你一样,想要挑战科场这些规则,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我的经验教训,必须传授给你。我改的文章并不是说它有多好,而是在科场中就必须这样写,不然就没法中第。”

    “难道那些考官没有评判好坏的标准?缺乏判断能力吗?”

    况且不相信那些考官真果真跟蒲松龄怨怼的那般,都是瞎子考官,根本分辨不出文章的好坏。

    “这不是考官的问题,而是标准的问题,多少年来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规范,任何人都得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比如说四书吧,洪武年间定下,只能按照朱熹老夫子的注解来定,汉儒对四书的注解难道不好?更不用说两晋隋唐的名家了,可是这样规定了,在考场上就只能以朱老夫子的注解为标准,其余的都算错。”

    况且明白了,感情这一套是不论对错,只问是否符合标准,如同拿个模具来评价苹果,只有跟模具一般大小的苹果才是好苹果,其余小的大的都不合格。这跟苹果什么口味、什么品种都没有关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