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节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第6/9页)
r> 微笑起来,卡门道:“当然……是让他们作工啊。” 武荣,是大夏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但长期以来,这里的财富主要是来自于富裕的商人们的消费,几样大宗出口里,丝与茶来自袁北,陶器来自堂东,武荣本地的出产,只有一些档次很低的茶叶,根本卖不出好价钱。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袁南,土地的出产,决定的不是一个家族能积蓄多少财产,而是这个家族能喂饱多少男丁,至于宗族的地位,财产的积累,就要依靠这些男丁去奔走去打拼,本土几大世家无不如此,不象袁北的那些世家,仅仅依靠名下成千上万亩的良田,每年就能积存下巨额的收益。 一直以来,依靠把持港口的独有地位,林柳诸家们同样也赚取了惊人的财富,但,这并不能让他们满足,怎么能从上游开始,吞掉全部利益,是他们多少代以来一直的梦想。 “但这可不容易呢。” 讽刺的笑着,卡门为两人介绍了过去数百年武荣本地商人们的奋争史,烧瓷,但怎么也挖不出上等的陶土,种茶,但就是培育不活上等的茶种,一个失败连着一个失败。 “最近这几十年,他们努力的方向是织布。” 裁种桑叶,购买织机,培育蚕种,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事,很快,他们就搞出了象模象样,质量也还过得去的布匹与丝绸。 “但很可惜,他们还是被来自袁北的布匹打到头破血流。” 问题不在质量,而在于价格,那怕加上跋山涉水过来的运费,当地出产的布匹也仍然斗不过这些远方来客。 “因为,人力啊,实在是太贵了呢。” 正如刚才说过的,袁南群山的出产,怎么也比不过袁北的鱼米之乡,瓜都周围一个农夫耕种一年的收获,武荣的农夫们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才能积聚下来,而由商人们推高的物价,更放大了这个差距,同样的价格,在袁北能买到三石粮食,在武荣周边,却可能连一石也买不到。 “作工,是需要人的。而人,是要吃粮食的啊” 论到人口密集程度,武荣周边和袁北可以说是天上地下,林柳诸家们很容易就能够组建起一个包括百余亩桑园和几十张织机的作坊,却没能力建立起如袁北那样几万亩桑林相连,几千张织机共作的规模。因为,在武荣养一个织工的价格,是瓜都的两倍还要多,无论林柳诸家怎么绞尽脑汁,也没办法填平这个缺口。 “但现在,他们好象终于找到了呢。” 看着卡门似笑非笑的样子,张元空张元津都觉得背上透出了丝丝寒意。 “奴工?但是……” 提出疑问,张元空说,自己虽然没踩过织机,但也知道这是个技术活,奴工,真得能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