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54章 单清的选择 (第2/3页)
学派的,有阴阳理论,有五行理论,有六经理论,甚至还有五运六气理论,这种各种学派的理论混杂在一起的,你如何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中药上去?其实明清产生的八纲辨证,实际上是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的结合体。把单独的五脏拿出来说事,比如肾,肾五行属水,然后,水生木,而木又代表肝,所以补肾就可以补肝,但是木又生火,而火又代表心,那么补肾的同时会不会补心呢?这就是比较生硬的运用五行的理论,最后陷入五行轮回的怪圈出不来。阴阳理论就是肾阴虚,肾阳虚,肺阴虚,肺阳虚,把五脏都划分位阴阳属性,这样也是生硬的把阴阳理论运用到看病的过程中。不论是五行理论,还是阴阳理论,生搬硬套最终就形成了八纲辨证理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大家仔细想想。五行理论和阴阳理论,早在黄帝内经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很成熟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什么明代以前没有诞生出八纲辨证理论呢?为什么张仲景不用阴阳和五行理论呢?反而用六经理论呢?是明代的以前的古人智慧不足?不懂得用五行和阴阳理论创造类似八纲辨证的理论?这些问题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单清说道:“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本来阴阳和五行理论应该是最基本的理论吧,为什么早期中医不把它作为中医的核心呢?而是到了明朝才出现。而六经理论却显得十分复杂,不如五行跟阴阳理论容易理解。”顾飞说道:“这些问题作为今天学中医的人都应该思考。我只是提醒一下,阴阳和五行只是大体的一个循环的模型,运用广泛,针对于人体来说,只是说的人体的一般规律,在平衡下规律,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并且针对性不强。而六经辩证根据周易而来,是一个系统,三阴三阳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用三阴三阳来阐述身体复杂的变化,得病时邪气的传遍规律,三阴三阳的互相转换来指导用药。到底哪个更加实用,哪个更加的对病人有效果,只有亲身学习中医的人才能够明白了。要知此事需躬行,半点马虎不得。你学伤寒论有些日子了吧,应该有所体会。”单清说道:“自从学了伤寒以后,在看别的书的方子感觉很别扭。一般书的方子,经常是同一种性味的药物一块上,比如补气活血的药物。什么人参,丹参,玄参,太子参,黄芪,党参,这些补气的药物一块上,活血的也是,什么红花,牛膝,川芎,桃仁,三七,当归,血竭,凡是能想到的都一块写上,这样的用药方法,简直是太简单了,我觉得几个月就能学会开方子。并且一个方子几十味药,都是类似这样重复的药,太无聊了。”顾飞笑道:“你想想,要是让不懂中医的病人来看,你说是只开寥寥几位药,收费很便宜的方子价值高,还是几十味药,收费很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