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红星传奇_第四五五章 连云港(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五五章 连云港(二) (第4/6页)

来在大浦港,到1933年的时候,大浦港淤塞,港口迁到了老窑。这老窑实际上就是当年山民烧木炭的窑口,时间长了由新窑建成了老窑,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渔村,有渔户一千多家,有大小三百多条渔船。大船是黄花船、遥网船,可以到远海捕捞,渔民们俗称“下远洋”。小船大多在家门口近海捕捞。渔民每年春秋两季,捕捞黄花鱼、带鱼、鲳鱼、比目鱼、黄鲫鱼,还有海蟹、对虾、乌贼等等,总产达十五六万担。少量的鲜货就地销售,大宗捕获的黄花鱼、带鱼,都是带盐下海,随捕随腌,然后销往海口城市。

春汛期间,新浦满街满巷都是海货,价钱便宜得很,和青菜价钱差不多。这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晒“春鱼”,将买来的黄花鱼洗净除去肠杂,用绳子穿起来放在天井中晒,一晒就是几十斤上百斤。春鱼干除了便于以后随时取食外,还是孩子们最喜爱的零食。他们用草纸将春鱼干包裹起来,放在水里浸一下,然后埋在锅膛的火灰里,半个钟头左右便焐熟了。扑去灰和草纸,拿在手里一块一块地撕着吃,那“蒜瓣肉”又香又有嚼头。

海货中数量较多的还有对虾,价钱也是相当便宜,旺产时正值头刀韭菜上市,韭菜炒对虾成了寻常人家的时鲜菜。小孩哭闹时,随手抓一只熟对虾给他们吃着玩,也就不哭了。

市上的鲜对虾一时卖不掉,很快便会**。鱼行将它用大锅煮一开,在门前搭起竹帘子晾晒,大街两侧尽是红彤彤的对虾,鲜味腥味溢满空气,行人如同漫步渔村码头。

后来日本人的渔轮也到这里捕鱼,他们的船马力大、动作快、渔具先进,发现大的鱼群抢先捕捞,将鲜鱼冰冻装箱,运往各地销售。

周春如说的绘声绘色,刘建立听的也是津津有味,忍不住拉着周春如的手说:“老周,等打下连云港,我请你吃海鲜。”

周春如见刘建立一脸渴望的样子,就说:“刘旅长,你别一听就觉得渔村多美好,其实原来那里很穷,渔民们都是文盲。船主们不说了,他们自然有钱,普通渔民要受鱼贩的盘剥,很穷的。最可怜的是那些连小船也没有的人,全靠每年下远洋时,只身带着渔具上船打短工,一季下来,分得少量咸鱼作为报酬。他们平时还得依靠在海边捞海蜇、推虾皮、拣毛蚶混几个钱赖以为生。”

刘建立点点头:“对头,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都是穷人多。”

周春如这才继续说道:“这老窑名声大振是前几年的事情。当年修陇海铁路时候,从徐州一路向东修来,一直修到了海边的老窑镇。站长嫌老窑这个名字土,见港口在连岛和云台山之间,就取名叫连云港。这铁路一通,又修了两个码头,把海运和铁路运输连在了一起,马上就风生水起,达官贵人、商人武夫全部蜂拥而至,纷纷抢地建楼,昔日破败的渔村竟然称了洋楼遍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