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奇人录_317章 天才班的教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17章 天才班的教育 (第4/4页)

考的人数太多,牵扯到的省份也太多,哎,这种局面真的是感觉心痛啊。

顾飞在思索着华夏的教育。既然高中不能改变的话,就寄托于大学了。但是大学也很难啊。

可悲之处就是一些学生不信历史、不深究历史,进而轻易地被某些人、某些无德的所谓老师、知识分子迷惑,迷得如痴如醉,如同加入邪教,不能自拔,甚至不能允许有一丁点不同的声音,并充当打手,跑到一线来压制反对的声音。这一点更可悲。培养了这么多毫无分辨力,轻易就被人蛊惑的年轻人,怎没办?少年强则国强。如此这些少年,空有一腔激情,却无端被人利用,怨谁?记得当年一个叫我的初中政治老师就说他也不喜欢教政治课,认为政治课根本就是多余,有什么用?老师尚且如此,况学生乎?这是这般老师让某人有了可乘之机,利用另一个极端吸引年轻人或很多无聊之人的眼球,肆意谩骂,无中生有,用国人惯常的喜欢惊世骇俗的言论的心理,占领了所谓的冥家讲坛,让爱国的人们捶胸顿足,无可奈何!中国的教育应当反思,但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哲学层面上说,中国式教育体现的本应是中国式的哲学思维和文化——心理结构,然而现代中国教育走的却是一条反中国、反本土式的“伪”西化式教育。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呈现出一种伪西方化和伪现代化特征。李泽厚早就说过,中国的哲学思维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恰恰相反的“乐感文化”,也即中国人的哲学是“乐”的哲学,中国人的文化是“乐”的文化,而正是这两方面才使得中国人的生活追求是一种对此身此世的此在追求,而非西方的彼岸式超越。中国人就即便是在大悲大难的境遇下,所追求的也仍然是一种“乐感”的精神慰藉。以上种种,正好构成了中国教育的审美内涵:美感教育,生活教育,“乐“的教育,也称美育。这一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而中国历来的教育都一直贯穿着儒家式的“乐”的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礼”,“乐”是进行美育,“礼”则是进行伦理教育。这是最为典型、最为精华的中国式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重启发、重启蒙、重情趣、重人的审美功能的开发,而决不是强制和规范。

317章天才班的教育在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